春节前后,陕西省榆林市的年货市场人气满满。由榆林市榆阳区委、区政府主办的“沙地上郡·榆阳好产品年货节”在当地举行,还在西安市设立了分会场。榆阳小米、榆阳马铃薯、榆阳米茶……一批入选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”的产品一经亮相,便引来消费者无数。
(相关资料图)
作为全国最大的肉羊、马铃薯全产业链基地,全国玉米、小杂粮高产区,陕西省畜禽养殖大区,榆阳区是榆林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,也是该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例证。
刚刚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,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。近年来,榆林市凝心聚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,持续发展壮大“4+X”主导特色产业,即打造羊、马铃薯、苹果、蔬菜4个百亿元级主导产业全链条和小杂粮、中药材、牛、生猪等十亿元级特色产业全链条,同时打造“X”个区域优势名品,助推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。在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,榆林市走出一条“钱”景广阔的特色种养之路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2022年,榆林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,增加有效降水2亿吨,新建旱作节水农田48万亩,粮食总产量达252.5万吨,粮食产量增幅居陕西省第一位。
陕北杂粮天下无
“五谷杂粮遍地有,陕北杂粮天下无”。
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,是我国小杂粮的主产区之一。当地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,北部为风沙草滩区,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。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,使得种植常见的主粮优势并不突出,但却让这里的小米、荞麦、黄豆、绿豆等小杂粮具有品质优良、味道纯正、营养丰富、绿色健康等特点。
“我每年都种糜子,去年长得最好,每亩能产700多斤。一共种了200多亩,收入30万元左右。”定边县砖井镇黄湾村村民陈进华高兴地说。糜子又称黄米,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特色杂粮。陈进华说,自家2022年糜子的产量和收入相较往年增长了不少,这主要得益于种地时用了地膜。
陈进华口中的“地膜”指的是渗水地膜技术,这一技术可使旱地农业有效渗水、保墒。为推动小杂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定边县在全县推广包括渗水地膜在内的旱作农业现代集成技术,对糜子、黑豆、高粱等7种小杂粮试验示范种植,取得明显成效。
2022年春播时,榆林启动建设48.47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,以玉米、马铃薯、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,全面克服前期干旱、冰雹、洪涝等不利影响,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48.8万亩,其中小杂粮播种324万亩。“粮食总产量预计达270万吨以上,有望创全市粮食生产历史最好水平。”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君说。
小杂粮,大产业。随着消费结构调整,榆林不断将传统粮食产业转型升级,研发加工出以小杂粮为主要原料的一系列新产品,如小米咖啡、小米面膜、米茶等,让普通杂粮华丽变身,销往全国各地,走向海外市场。
目前,榆林累计种植小杂粮16大类100多个品种,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82家,涵盖13个产业,带动23.48万农户。此外,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4家,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家。
高端养殖市场俏
冬季本是农闲时节,但清涧县邢家沟村却是一派忙碌景象。村里的千亩黑牛智慧牧场已运营数月,很多村民前来了解农户合作政策和学习黑牛养殖技术,一些村民还在这里当上了饲养员。
该牧场是清涧县的重要招商引资项目,占地1000亩,总投资5亿元,计划养殖黑牛1万头,目前存栏1500头。这些黑牛是安格斯黑牛与日本和牛,它们漂洋过海又经过层层检疫后才被引进至此。
“目前,高端牛肉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,但陕西省内肉牛大规模、标准化的养殖场较少。我们瞄准这一商机,开始在全省范围选址,最后确定在清涧邢家沟养殖黑牛,计划将这里建成西北最大的全自动化、智能化畜牧养殖繁育高端肉牛基地。”该牧场投资方陕西外经贸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武学辉说。
利用“进口良种母牛+和牛胚胎移植”繁育模式,这里将成为当地打造地方肉牛品牌——清涧黑牛的“出发地”,助推普通肉牛养殖向高端肉牛养殖提档升级。千亩黑牛智慧牧场项目全部建成后,不仅可有效带动清涧5000户农户实现增收,还能在日常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冷链、物流等环节向当地群众提供350个就业岗位。
作为横山区最大的羊产业基地,该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素以羊养殖闻名,目前村里有3个大型养殖场近2万只羊,并逐步实现羊养殖标准化、规模化、科学化。2022年,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.8万余元,其中80%的收入来自羊产业。
特色养殖“遍地开花”,乡村振兴硕果累累。绥德县白家硷镇高家渠村合作社散养黑毛土猪1000多头,主要销往西安、银川、北京等地,已被提前销售一空,并且价格比普通生猪要高一倍;吴堡县寇家塬镇李家塬村村集体养着近百只鸵鸟,每只年产60枚蛋,一枚蛋可卖到128元,一斤肉也能卖到50元;神木市锦界镇河则沟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存栏200多头,成年公鹿每年产茸8斤至10斤,母鹿每年产崽1次,每头鹿的纯利润在1万元左右……原本生活在异地他乡的它们,如今在塞上榆林“安家”,养鹿也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、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。
药材产业后劲足
榆林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区和优生区,是难得的天然“野生药库”。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,该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初步形成以重点区域为主的种植布局,发展以黄芪、黄芩、柴胡、甘草、远志、款冬花等20余种品种为主的药材种植。
“东北参,子洲芪”。在榆林各县(市、区)中,子洲县种植中药材面积最大,达到23万亩,其中黄芪就有15万亩。在全国各大黄芪产区中,子洲黄芪以色鲜、质优而闻名,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,并入选“陕西十大秦药”名录。
作为全县药材种植示范乡,子洲县驼耳巷乡充分发挥带动作用,积极开展测土配方,引导农民精耕细作,同时加强招商引资,建立世平堂中药材加工项目,努力打造集中药材种植生产、加工销售、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。目前,该乡中药材种植保留面积4.2万亩,年产值近8000万元,户均年收入1.44万元。
像驼耳巷乡这样的中药材种植“万亩乡镇”,子洲县已建成8个,标准化种植基地达5000亩以上的有3个、千亩以上的有8个、百亩以上的有115个,并初步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、以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产业开发体系,实现了1.6万户农户稳定增收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,榆林涌现出“企业+基地+农户+合作社”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等多种运营模式,全市中药材种植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5家、省级龙头企业3家。
一些企业着眼科研人才优势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不断提升榆林中药材的附加值。开发的黄芪粉、复配茶、黄芪固体饮料、发酵饮料、黄芪酒、黄芪化妆品等7个系列50多个品种陆续上市,为全市中药材产业链延长注入强大动力。子洲黄芪研究院副院长祁春雷说,这些成果将有力提升子洲黄芪的品质,促进产业更健康、更可持续发展。
榆林市相关负责人表示,他们将紧紧围绕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工作主线,继续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持续发展壮大主导特色产业,谱写出“乡村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”的新篇章。
2023年,榆林将聚力强农兴农,继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。实施旱作节水农田60万亩,全年粮播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,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左右。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,鼓励部分县域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、中药材深加工产业,持续增加农民收入。(经济日报记者 张毅 杨开新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热讯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