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慧能, 亦称惠能(公元638——713年),俗姓卢,原籍范阳(今北京涿县),父亲原有一定的官职,后被贬迁到新州(今广东新兴县)为平民。
2、慧能二十四岁,父逝,家贫寒,砍柴谋生,奉养老母。
3、一日,路过一旅店,听闻有人大声诵读《金刚经》,就放下肩上的柴草,静心倾听。
(资料图片)
4、听到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豁然大悟,身心安乐。
5、上前对念经人说:“刚才所念什么经?从哪里得来?”客人说:“是《金刚经》,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。
6、”慧能便发心要修学禅宗。
7、当即有一客人施舍十两银子。
8、他安置了老母,便向黄梅而去。
9、慧能到了东禅寺,五祖弘忍收留他在寺中干杂活。
10、过了几个月,弘忍唤所有门人至堂下,说:“世人生死问题是最重要的,如果只求福报,不求脱离生死苦海,自性失了,福报又算什么呢?你们各自写一首表达自性的偈子给我看,我要传衣钵了。
11、”当时已升任上座的神秀和尚作偈一首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。
12、慧能认为这四句话,道理虽然说得很好,只是渐次法门,不合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的清静妙修的道理。
13、于是针对此偈也作了一首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
14、弘忍心里赞赏慧能的境界,却不当众明示。
15、晚间他拿了一根手杖,到米房去看慧能。
16、慧能正在舂米,弘忍问:“米熟否?”慧能说:“米熟久矣,欠筛耳”。
17、意为我参禅功夫已熟,只是未得衣钵而已。
18、弘忍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下,慧能心领神会。
19、到了半夜三更,慧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跪了下来,弘忍为慧能开宗就法,机教相当,心心相印,将祖传的衣钵传给了慧能,然后指示慧能立即离开寺庙,以免发生不测。
20、弘忍连夜送慧能赶到九江,欲渡河时,慧能劝阻弘忍不要再送,他说:“迷时靠师渡,悟时要自度”。
21、弘忍回到寺里,过了三天,才普告全寺门人:我的正法已经南传了。
22、慧能离开黄梅后,先后有几百人在后面追,其中有一位曾做过武将的僧人慧明最先追上慧能,讨要衣钵。
23、慧能便把衣钵放在石头上,任他取走,他却费尽力气也拿不动。
24、当下心生惭愧,对慧能说:“我为法而来,不为衣钵,望仁者为我说法”。
25、慧能说:“你既为法来,坐下说话。
26、”开示说:“不思善,不思恶,如何是本来面目?”慧明若有所悟,问:“大师,除此密言密意之外,还有密否?”慧能说:“与你说者就不是密,密就在你身边。
27、”慧明大悟,拜慧能为师,慧明也就成了慧能的第一个大弟子。
28、慧能逃过众人追踪,来到曹溪山中,潜心修行十五年,觉得弘法的时机已到,就到广州参拜印宗法师。
29、当天夜里,慧能在殿中听到两个和尚因佛前所挂长幡被风吹动而辩论,一个说是风动,一个说不是风动而是幡动,彼此争吵不休。
30、慧能说:你们不要争了,既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而是“仁者心动”。
31、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慧能的话,认为一定是位大德高僧,就请慧能为大家开示佛法要义。
32、慧能趁机就把弘忍传给他的衣钵亮了出来,印宗愿事慧能为师。
33、慧能“遂于,开东山法门”。
34、自此也就正式受戒为僧。
35、次年,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,开讲佛法达三十余年,声名远播。
36、其时“则天太后、孝和皇帝,并敕书劝谕,征赴京城”,慧能“竟不奉诏”,“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”(王维)。
37、唐玄宗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,慧能卒于曹溪,年七十六岁。
38、在其门下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,著名者有法海、神会、怀让、行思等人,后来都是独树一职的禅宗大师。
39、由于神会等人对北宗渐悟一派进行长期的抨击,在慧能逝世后南北两宗的对立日益激烈,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(公元769年)神会被朝庭正式立为禅宗七祖,南宗终于获得了众所认可的正统地位。
40、自此,曹溪顿教一直被学禅者视为正宗禅法,而北宗则渐趋衰落。
41、慧能倡导顿修顿悟、明心见性的禅法,在上掀起了一场不假他求、但明自心的革新。
42、从慧能开始,“禅”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,从以往的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、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对于真实性的体悟。
43、研究慧能佛教思想的资料主要是一书,它是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等所记载的慧能的言行录。
44、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“经”,至今也独此一家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热讯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